
红烧肉、涮羊肉、酱牛肉……这些令人垂涎的红肉美食,在我们的日常餐桌上十分常见。但你知道吗?这些美味背后,可能正悄悄威胁着你大脑和身体的健康。
什么是红肉?
红肉,是指烹饪前呈现红色的肉类,主要包括猪、牛、羊等哺乳动物的肉。
这种红色来源于肉中含有的肌红蛋白——一种负责在肌肉中运输氧气的蛋白质。
与鸡、鸭、鱼等白肉相比,红肉的肌肉纤维更粗硬,脂肪含量更高。
红肉如何危害大脑和身体健康?
展开剩余89%1. 心血管系统的隐形杀手
当红肉进入人体后,其中的肉毒碱会被肠道细菌转化为三甲胺(TMA),然后在肝脏中被氧化成三甲胺氧化物(TMAO)。
这种物质会干扰身体正常的胆固醇回收系统(胆汁酸代谢),使血液中的“坏胆固醇”(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,LDL-C)难以清除;还会引发血管慢性炎症,导致胆固醇沉淀到动脉血管壁,使血管壁加厚、硬化。
一项来自美国克利夫兰州立大学的研究显示,在调整年龄、性别等因素后,长期吃红肉的人血液中TMAO浓度是吃白肉或非肉类饮食者的3倍,在部分人群中甚至高达10倍以上!
更令人担忧的是,长期摄入红肉还会降低肾脏清除TMAO的能力,形成恶性循环。
2. 多种疾病风险上升
在一项11.7年的随访研究中,工作人员观察到,未加工红肉和加工红肉摄入量每增加50g,2型糖尿病的风险分别增加18%和20%。
另一项纳入47.5万人的研究发现,未经加工的红肉和加工红肉摄入总量与25种疾病(癌症除外)的患病率呈正相关趋势,比如缺血性心脏病、肺炎、憩室疾病、结肠息肉、糖尿病、出血性卒中。
与大脑健康相关的研究显示,每天摄入超过21g加工红肉的人患痴呆的风险比摄入低于8.5g者高出13%,主观认知衰退的风险增加14%。每多吃一份(约85g)加工红肉,整体认知能力和语言记忆能力的下降进程分别提前了1.61年和1.69年。
3. 癌症风险增加
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加工红肉类列为1类致癌物(明确致癌),红肉则被列为2A类致癌物(较可能致癌)。
2021年的一项综合研究显示,每天每增加100g红肉,多种癌症风险就会增加11%~51%;每天每增加50g加工红肉类,多种癌症风险就会增加8%~72%。
这主要因为过量摄入红肉(尤其是加工红肉)会促进人体的炎症反应,而长期炎症是癌症发生的重要诱因之一。
同时,红肉中的三价铁离子(Fe³⁺)可能在肿瘤微环境下重新激活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酶,从而驱动癌症进展。
4. 大脑健康的潜在威胁
最新研究表明,TMAO不仅危害心血管系统,还可能穿过血脑屏障,对大脑健康产生负面影响。
高水平的TMAO与认知功能下降、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存在关联。
推测其可能通过促进脑内炎症反应和加速血管老化,间接损害大脑功能。
科学摄入红肉的四条黄金法则
红肉并非一无是处。它富含铁、锌、维生素B12等营养素,其中的血红素铁吸收率显著高于植物性食物,对预防缺铁性贫血尤为重要。
完全拒绝红肉并非明智之举,关键在于科学摄入:
1. 控制摄入量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推荐每周畜禽肉摄入300g~500g。
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建议,健康人每周红肉摄入量不超过500g,即一星期不超过一斤红肉。
对于老年人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冠心病患者,建议每周控制在2~3次,每次不超过50g(每周总量控制在100g~150g),同时严格限制香肠、培根等加工红肉的摄入。
2. 优选替代品
用白肉(如去皮禽肉、鱼虾类)代替部分红肉。
多数鱼虾等海产品脂肪含量低,且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,富含EPA和DHA,去皮禽肉同样脂肪含量较低,二者均有利于预防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。
每周可安排2~3顿鱼或禽肉代替红肉,豆制品和坚果也是优质蛋白质来源。
3. 讲究烹饪方式
避免油炸、炭烤等高温烹饪方式,这些方法会产生多环芳烃等致癌物。
推荐用炖煮的方法烹调红肉,煮1~2小时后撇去表面油脂,既软糯适口,又不会太油腻。烹饪时去除可见脂肪,选择瘦肉部位。
4. 巧妙搭配食物
食用红肉时,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(如西蓝花、柑橘类),可促进铁吸收。
同时补充膳食纤维丰富的全谷物和蔬菜,帮助肠道蠕动,减少代谢负担。
深色蔬菜中的膳食纤维能降低红肉中潜在致癌物对肠道的刺激。
健康饮食不是要完全放弃喜爱的食物,而是学会与它们和谐相处。控制红肉摄入,合理搭配食材,享受美味的同时,为大脑和身体撑起健康的保护伞。
下一次面对诱人的红烧肉时,不妨提醒自己:适量是享受,过量是负担。
【参考文献】
向上滑动阅览
1.Wang Z, Bergeron N, Levison B S, et al. Impact of chronic dietary red meat, white meat, or non-meat protein on trimethylamine N-oxide metabolism and renal excretion in healthy men and women[J]. European heart journal, 2019, 40(7): 583-594.
2.InterAct Consortium.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meat consumption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: the EPIC-InterAct study[J]. Diabetologia, 2013, 56(1): 47-59.
3.Gu X, Drouin-Chartier J P, Sacks F M, et al. Red meat intake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United States females and males[J].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, 2023, 118(6): 1153-1163.
4.Papier K, Fensom G K, Knuppel A, et al. Meat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25 common conditions: outcome-wide analyses in 475,000 men and women in the UK Biobank study[J]. BMC medicine, 2021, 19(1): 53.
5.Li Y, Li Y, Gu X, et al. Long-term intake of red meat in relation to dementia risk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USadults[J]. Neurology, 2025, 104(3): e210286.
6.Huang Y, Cao D, Chen Z, et al. Red and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and cancer outcomes: Umbrella review[J]. Food chemistry, 2021, 356: 129697.
7.Shanmugam R, Majee P, Shi W, et al. Iron-(Fe3+)-dependent reactivation of telomerase drives colorectal cancers[J]. Cancer Discovery, 2024, 14(10): 1940-1963.
8.中国营养学会.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[M]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22.
说明:文字原创股票配资软件,图片由AI生成。